2021年,谢维光教授以人文旅游学院专业(学术)带头人的身份入职我校,为学院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多来,他不仅潜心个人学术领域,不断取得成果,更在科研团队的建设上努力投入,引领着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共同成长。总结来看,有三个关键词:探路、同行和立地。
探路:迷茫与突破
初到我校,面临着从本科院校到高职院校的适应性问题、研究方向调整的迷茫、对学校和地方科研土壤的适应、学术资源重建的困境等诸多挑战,一度让他感到压力重重,在院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同事的热心支持下,他及时转换思维,积极深入踏查与专业相关的义乌热点问题,不断拓展和融入专业学术资源,经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传承与嬗变——赫哲族族群地区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结题工作,成功获批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流动·融合·认同: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与提升路径》,出版著作1部,授权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多篇。
同行:团队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则能创造无限的可能。2021年他牵头申报“新时代区域社会治理创新”的科研团队,成员团结协作,一起调查研究,互相汲取经验,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团队取得系列成果,成功获批省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高质量论文6篇(1级核心1篇,2级核心4篇),出版专著1部,厅级采纳1份,厅级成果三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项,引入横向经费138万元。2023年他与学院新进博士组建“人才成长共享空间”,科研问题老师们聚在一起研讨、交流,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共创、共享,“众人划桨开大船”,2024年获批省社科规项目1项,省社科联项目1项。
立地:扎根义乌,服务地方
谢维光教授不仅关注学术研究,更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参与《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立法调研,主笔完成调研报告获省民委采纳;参与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浙中未来社区智库筹建工作;参与桥头遗址公园项目运营方案、全球文化用品孵化创新发展基地项目计划书等评审工作;在义乌党员轮训中做“浙江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主题讲座,在“义乌鹅”主题沙龙上作主旨发言;与团队承担义乌市森山国草园4A景区、金融丝路小镇3A景区、光源科技小镇3A景区、云驿小镇3A景区创建辅导工作,义乌市、海宁市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义乌市、东阳市景区村评审与复核工作,义乌市自贸区文旅企业、“购物+美食”旅游金名片调研等工作。立足地方,服务社会,为地方发展发出义乌工商人声音,贡献义乌工商人智慧,让科研有意义、有方向、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