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人文旅游学院成功开展以“促进社区融合”为主题的《社区工作》公开课,通过跨专业教师协作与多元化教学方法,强化教师间经验共享,全面提升课堂质量与实践效能。
本次公开课聚焦外籍居民服务与跨文化治理,四位教师分别从破冰联结、志愿者培育、协同治理、活动设计四大维度展开教学。吴艳林老师以“外籍居民破冰联结”为核心,通过“国际老娘舅哈米故事”导入,引导学生分组调研社区关系建立方法,并结合“社区漫步”“咖啡吧搭讪”等场景进行实战演练。金亚萍老师聚焦“外籍志愿者培育”主题,基于奥尔德弗ERG理论构建多层次激励机制:运用VR技术模拟“洋打更”志愿巡逻队的日常运作场景,结合AI工具生成个性化角色面具,通过沉浸式角色扮演实现从“服务接收者”到“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转化,同步嵌入阶梯式成长路径设计,确保志愿者培育的可持续性。董海宁老师以“涉外社会活动设计”为实践载体,系统引入“6W+2H+L”活动分析框架与SMART目标管理原则:指导学生完成从需求画像到创意方案的全流程设计,现场演示AI在需求分析中的创新应用路径,如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对外籍居民需求数据的精准抓取与可视化呈现,强化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陶颖老师立足“协同治理与跨文化调解”领域,采用“策略框架+情景模拟”双轮驱动模式:基于“调解四步走”策略框架,结合典型涉外纠纷案例进行情景化教学,运用模拟议事工具开展跨文化调解的实战推演,重点训练学员在多元文化场景下的冲突化解能力与协同治理思维。

公开课现场
此次公开课不仅以案例分析溯源现实问题、角色扮演模拟实践场景、VR技术构建沉浸式体验等多元形式深化理实融合,更采用跨专业共同备课模式,推动教师在课程设计、工具开发、案例研讨中实现深度协作。
学院将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持续完善“理论筑基-工具赋能-实践淬炼”的递进式培养体系,通过“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闭环机制,为基层治理输送兼具跨文化沟通能力、数字化工具应用能力、协同治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助力构建“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国际化社区融合生态。
(审核 季振华 编辑 金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