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旅游类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

日期:2025-03-07      点击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乡村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承载地,并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为驱动的新经济模式。在此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为区域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近年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团队协作的乡村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

一、学习共同体内涵与价值意蕴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明确提出共同体这一概念之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赋予这一概念不同的内涵。在教育领域,美国教育家杜威最早构想了学习共同体的雏形。日本学者佐藤学将这一构想引入教育改革实践中,他指出,学习共同体就是要使学校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之间合作学习,甚至家长与市民相互学习的场所。笔者认为,在职业教育场域,学习共同体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两大价值主体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形成的学习集体。在这个“学习场”中,全体师生以特定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动嘴、动脑、动手、动身体,并且互通有无、沟通情感、相互影响、相互激发、彼此促进,最终使他们想学、爱学、善学。

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

依据学习共同体理论,高职院校应超越以往较为封闭的教育模式,以“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等理念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企业深度参与的多维协作学习共同体。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积极建设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创业团队、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构建由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学生共同组成的技术攻关团队。如旅游管理专业与会展策划与管理、现代文秘专业学生合建青少年研学服务、红色文旅实践、乡村文化活动策划等团队;旅游管理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合建中老年游学服务团队,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专业与艺术类专业学生合建民宿运营与管理、礼仪服务等团队,旅游管理专业与表演类专业学生合建文化下乡团队。团队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小组合作、竞赛评比等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实施“真题真做”,强化同伴互助,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知识、练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这是一种“学训一体”模式,学生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主要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训练。这样的团队学习不再是教师简单的单项传递,而是师生、生生、以及校内外人员共同建构的过程,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促进团队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跨界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此外,学生间互帮互助,不但互促成长,还会建立深厚友谊。

三、学习共同体的育人成效

乡村振兴,呼唤青年,成就青年。近年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类专业师生通过旅游规划、双创竞赛、项目策划、社会调研、暑期实践、公益活动等载体,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立于2019年的全域旅游研究中心成为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库,《中国旅游报》进行了报道。毕业生张雅静团队的乡村创业项目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项目落地后,其带领村民共富事迹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周小微团队开展的“万村景区化背景下义乌乡村旅游调研及志愿服务”项目以及陈玥蒙团队开展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以义乌市‘望道信仰’精品线为例”项目,先后入选“文旅部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白可萌团队在对国际创客村李祖村实地考察基础上,撰写了调研报告“‘千万工程’造就李祖村‘蝶变’的生动实践”,该报告获得了浙江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组织的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评选二等奖。刘姝琪团队的乡村研学策划项目“去有‘枫’的地方——枫桥镇研学活动创意策划”获得了全国会展策划创意大赛三等奖,周敏晶团队的乡村研学策划项目——“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体验向往的生活——李祖村研学活动创意策划”获得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一等奖,谷怡怡团队的乡村研学策划项目——“踏千年古镇,寻人文时韵——富阳龙门古镇研学活动策划案”被杭州市富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采纳。翁佳怡团队与余乐敏团队凭借各自的乡村研学方案及课程设计在浙江省高职院校“研学旅行服务”赛项比赛中均获得奖项,两个团队的全部成员还都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或省政府奖学金。

新闻链接:http://jjdb.sdenews.com/jjdb/jjdb/PDF/20250217/07.pdf